全都注意啦!裝機選P55要注意8個問題
泡泡網(wǎng)主板頻道12月14日 現(xiàn)在新一代的P55平臺已經(jīng)被中高端的主流用戶接受,選擇P55平臺裝機的用戶也越來越多。不過畢竟是新一代的平臺,很多用戶還不熟悉P55,在裝機時也會遇到很多疑問。這次筆者就列舉了購買P55時需要注意的8個問題,為用戶購買提供一些幫助。
目前市面上的P55主板型號眾多,雖然采用相同的芯片組,但是又在供電,擴展性,對SATA3和USB3.0支持,支持顯卡等方面有所不同。而除了主板,平臺采用哪種CPU,整套平臺的功耗等等問題也都影響著用戶的選購。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看看這些問題,我們該注意哪些方面。
●P55主板供電相數(shù)之爭 幾相夠用?
當全固態(tài)電容和全封閉電感已經(jīng)成為標配,主板廠商在供電方面的競爭卻沒有因此而減弱,反而更加激烈。4、8、16、24、32甚至48相,主板的供電相數(shù)不斷翻倍,讓廣大用戶驚嘆不已。值得一提的是,24相及以上的豪華供電都是出現(xiàn)在P55主板上,可與此同時,卻也有4相供電的產(chǎn)品。P55主板供電相數(shù)之爭,究竟幾相才夠用?
左為華碩的48相供電(32顆電感),右為技嘉的24相供電
其實需要幾相供電主要還是要看CPU有多耗電。LGA1156接口CPU的功耗有多大?英特爾公布的功耗是95W,比130W的LGA1366接口的i7低35W,LGA1156接口CPU的最大電流在100A。P55主板的供電設計提供120A足夠CPU使用,而且已經(jīng)為超頻提供冗余電能。X58的供電設計要提供150A電流。P55供電比X58要低30A。一般負載下,CPU需要的電流在20-60A,滿負載是100A,空載3A-5A。
對于一般應用而言,P55主板沒必要追求很強悍的供電,這也是為什么推出48相供電P55主板的華碩同樣也有幾相供電的P55主板。當然,超頻等極限環(huán)境對供電會有更嚴格的要求。用戶購買時按需選擇即可,沒必要刻意追求豪華供電。
●換U不換扇 LGA775扣具也能用
LGA1156平臺剛推出時,只有盒裝的Intel原裝風扇可以使用,新的接口無法兼容原來的LGA775接口扣具,逼得很多用戶只能購買盒裝處理器。不過后來有主板廠商推出了可以兼容兩種接口扣具的設計,比如華擎的C.C.O設計。
C.C.O.(組合散熱器選項)
C.C.O. 全稱Combo Cooler Option(組合散熱器選項),是華擎P55主板又一項獨家硬件設計。C.C.O. 可提供靈活的選項,讓用戶可以通過不同的孔位,安裝使用LGA775/LGA1156兩種不同的CPU散熱器。
華擎目前推出的P55產(chǎn)品均采用這一設計,用戶可以使用老式的LGA775接口扣具。其意義在于,購買P55平臺進行升級的用戶可以購買散裝處理器,搭配原來的LGA775散熱器,降低了成本。
●多卡效能比拼 P55/X58誰更強?
Lynnfield革命性地將PCIE控制器集成到CPU里,CPU可以直接和GPU相聯(lián)。不過畢竟定位主流平臺,其PCIE通道數(shù)不像X58提供的那么多。雙卡只能以雙x8運行,而X58則可以雙x16運行。兩種平臺各有所長,究竟哪個平臺的多卡效能更強?
P55主板上CPU直接與GPU相連
我們來看一下兩種平臺在組建SLI時3DMark Vantage的成績。
兩種平臺下,雙卡SLI的成績幾乎沒差距
在游戲中的表現(xiàn)也基本和3DMark Vantage的成績相同,除了極個別對帶寬要求BT的游戲,其它都幾乎沒差距。
P55平臺雖然是雙X8模式,但PCIE 2.0的帶寬本身就是1.1的兩倍,2.0 X8就相當于1.1 X16,帶寬充足,基本不會影響GPU性能的發(fā)揮;一般情況下,只有顯卡板載顯存不夠用,數(shù)據(jù)溢出到內(nèi)存時,PCIE X16大帶寬的優(yōu)勢才能體現(xiàn)出來,因此X58平臺只在少數(shù)游戲中有些許領先優(yōu)勢。
總體上講,P55作為中高端游戲平臺來講,是絕對稱職的。畢竟中端平臺用戶,即便有組SLI或者CF的需要,雙X8的規(guī)格也完全夠用了,性能損失幅度感覺不出來。綜合性能、價格、功耗等各個方面考慮,P55都是絕對首選!
三路SLI/CF,Quad SLI/CF需要X58的支持
當然,高高在上的X58平臺也不是一無是處,想要組建三路四路SLI/CF的話,P55顯然是不行的,即便有板卡廠商推出帶有NF200橋接芯片的主板,那樣的性能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對于主流用戶來說,雙卡效能沒有損失的P55就足夠了。
●NV開放授權 P55都支持SLI?
既然P55的雙卡性能也非常強悍,肯定有用戶迫不及待想要組建SLI或者交火系統(tǒng)了。不過別急,先看看主板對這些技術的支持情況。
實際上無論SLI還是CrossFire技術,都是建立在對等的PCI-Express總線基礎上,跟誰家的芯片組沒有任何關系,不過NVIDIA看到了SLI技術的前景,因此在驅(qū)動中人為做了限制,只有在授權芯片組上才能開啟SLI,而ATI的驅(qū)動對Intel和ATI自家芯片組無條件開放交火支持,但不支持VIA/SIS/ULI等芯片組。
后來考慮到Core i7的強大性能,以及Intel X58平臺的號召力,Intel的新旗艦必將成為高端游戲玩家的新寵,最終,在多方協(xié)商后,NVIDIA通過驅(qū)動授權的方式在特定主板上實現(xiàn)SLI。隨后的P55的情況也差不多,廠商要想讓其P55主板支持SLI技術,需要首先向NVIDIA交納最多30000美元,然后每塊主板再掏3美元,NVIDIA就會提供一個授權密鑰放在主板BIOS里,告訴顯卡驅(qū)動這塊主板可以開啟SLI。于是大部分的P55主板也都提供了SLI支持,不過用戶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低價的P55為了節(jié)省專利金的成本,沒有提供SLI支持,只能使用CrossFireX。
除了是否支持SLI,用戶還要注意P55主板上的PCI-E插槽數(shù)量及規(guī)格。
以技嘉P55-UD6的PCI-E插槽設計為例,它擁有三條X16插槽,第一條是X16、第二條是X8、第三條是X4,三條都能插普通顯卡使用,但只有第一條是全速模式。
如果要組雙卡SLI/CF,插1/2條就可以了,此時第1條會被自動拆分成X8模式。三卡全插滿只能支持三路交火,不支持三路SLI,因為NVIDIA對PCI-E做了限制,不過第三塊顯卡可以當作物理加速卡使用。
●性能倒退?P55芯片PCIE版本之謎
除了提供16個PCIE通道給顯卡,P55還提供另外8個PCIE通道給其它設備,不過遺憾的是,這8個通道僅支持PCI-E 1.1標準,最大帶寬被限制在250MB/s。這也讓主板廠商為主板添加SATA3和USB3.0主控芯片設置了帶寬障礙。
注1:上圖中Intel所標出的PCI-E總線是雙向帶寬值(上下行同時傳輸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CPU中整合的PCI-E控制器帶寬是P55芯片組的兩倍。如果算單行帶寬的話,P55的PCI-E X1只有250MB/s。
注2:X58北橋支持PCI-E 2.0,AMD主流芯片組的南北橋都支持PCI-E 2.0,這些主板可以直接整合SATA3.0和USB3.0控制芯片,性能不會有損失。
注3:Core i7-800和i5處理器整合了原本屬于北橋的所有功能(包括PCI-E 2.0),因此P55芯片組實際上就是一顆南橋,這顆“南橋”相比ICH9R/10R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改進,Intel這些年也是不思進取。
●過河搭橋——通過橋接芯片將南橋PCI-E轉(zhuǎn)換成2.0標準
P55芯片組提供了8條PCI-E 1.1通道供附加芯片或擴展卡使用,多數(shù)情況下用戶只能用到其中的兩三條,多余的通道被閑置浪費掉了。其實如果把剩余的通道組合起來的話使用就能實現(xiàn)N倍的帶寬。
華碩就使用了一顆PLX公司產(chǎn)的PEX8613橋接芯片來將P55的PCI-E通道組合起來使用。這顆芯片看上去比較眼熟,與ATI HD4870X2顯卡上用的PEX8647芯片比較相似。華碩所使用的PEX8613是低規(guī)格版,可以將4條PCI-E通道橋接成8條供兩個設備使用:
PEX8613芯片同時支持PCI-E 1.1和2.0標準,如果掛接在P55上面的話,雖然PCI-E僅為1.1標準,但4條依然可以達到1GB/s的帶寬,剛好可以滿足兩個PCI-E 2.0 X1設備的需要——正好外掛一個USB3.0控制芯片和一個SATA3.0控制芯片。
華碩的解決方案看似繁瑣,但在性能方面卻近乎完美,既不影響顯卡性能、又不限制SATA3.0和USB3.0的帶寬,還沒有浪費P55芯片組的PCI-E資源,更不影響南橋擴展槽(還剩4個通道)。在下一代芯片組原生支持SATA3和USB3.0之前,這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不過,SATA3和USB3.0真有必要嗎?
●天使與魔鬼 SATA3+USB3.0真有必要?
其實P55芯片組并沒有提供SATA3和USB3.0原生支持,前面已經(jīng)解釋過現(xiàn)在的P55主板怎樣通過橋接芯片來完美實現(xiàn)SATA3和USB3.0接口。但是,即使達到了SATA3要求的500MB/s帶寬,SATA3接口就一定有意義嗎?
以下為HD TACH對兩種接口測試的成績,可以看出SATA3并沒有明顯優(yōu)勢。
無論SATA3與否,平均讀取傳輸率均在115MB/s,但寫入方面,受限于主控Marvell 9123,SATA3下的寫入性能反倒比原生南橋的還低。
除了性能沒有明顯提升,目前的SATA3市場還有產(chǎn)品跟不上等因素。目前只有希捷一款硬盤支持SATA3標準,就算你買到了支持SATA3的主板,想要買到相應的硬盤還需要很長時間。而購買一款性能沒什么提升的配件就更沒有什么意義了。
和SATA3不同,USB3.0相對上一代標準有著不小的提升。
同樣在HD TACH下進行測試,從成績看,USB3.0下的磁盤性能表現(xiàn)還是不錯的,5Gb的理論值,即使有信號衰減,也是能夠滿足機械硬盤的需求的。
雖然看上去都很美,但在現(xiàn)階段,SATA3還無法表現(xiàn)出應有的性能提升。而USB3.0則表現(xiàn)搶眼,適合經(jīng)常需要拷貝大容量文件的用戶。
●CPU少且貴 拿什么來配P55
盡管P55平臺有著諸多優(yōu)點,但是目前可以選擇的CPU型號太少。只有i7 860和i5 750兩種(市場上偶爾會見到散片的i5 740,不過數(shù)量很少)。
酷睿 i7 860(盒) | 2.8GHz/L3 8MB/95W | 2180 | 2180 | -- | -- |
酷睿 i5 750(盒) | 2.66GHz/L3 8MB/95W | 1350 | 1350 | -- | -- |
酷睿 i5 750(散) | 2.66GHz/L3 8MB/95W | 1300 | 1300 | -- | -- |
i7和i5最大的區(qū)別是i7支持超線程技術,另外頻率也更高。不過i7的價格也很高,2000多元的價格幾乎和X58平臺的i7 920相當。
相比之下,i5 750是個更好的選擇,雖然不支持超線程,但是價格便宜。而且針對超線程進行優(yōu)化的軟件也并不多。i5 750的性能也已經(jīng)足夠強勁,所以銷量也自然比i7 860高。
●性能提升 電源多少才夠用?
相比目前的主流平臺,P55在性能上有著很大提升,那么P55平臺的功耗如何,體驗這套平臺又需要多少W的電源呢?
CPU集成北橋功能后,P55平臺的功耗會有怎樣的變化嗎?下面我們還是通過實際測試來證實一下i5+P55平臺的功耗吧:
測試工具——海韻功耗儀
功耗測試方法就是直接統(tǒng)計整套平臺的總功耗,既簡單、又直觀。測試儀器為Seasonic的Power Monitor,測試所用軟件為著名拷機軟件Prime 95,這款軟件堪pc穩(wěn)定性的夢魘。無論系統(tǒng)性能多么強勁,都可以將CPU占用率壓至100%,此時系統(tǒng)負擔極大。所以當Prime95模式選為Small FFTS(純考驗CPU的負載能力)進行拷機測試,進而得出功耗表現(xiàn)。
測試平臺采用華碩P55主板,4GB DDR3 1333內(nèi)存,希捷7200.12 500GB硬盤和影馳GTX285顯卡。
通過測試,可以發(fā)現(xiàn)i5是驚人地省電,待機模式下比i7和Q9450少60W,滿載模式下居然省電120W之多!那么是什么讓i5有這般省電秘籍呢?
原因1:從平臺架構(gòu)上說,i5+P55與i7+X58相比,由于i5整合了簡化版北橋功能,所以平臺上少了一個傳統(tǒng)意義的北橋。而我們都知道,主板上功耗最大的就是北橋,而65nm工藝的X58北橋功耗發(fā)熱都不小。
原因2:i5與i7相比,由于刪掉了一條內(nèi)存通道,所以內(nèi)存控制器晶體管數(shù)量驟減,再加上主板上少插一條內(nèi)存,無形中又節(jié)省了不少功耗。
原因3:而更關鍵的是,i5使用了最新制程的45nm,同為2.66GHz,但核心電壓更低(i5大概比i7低0.1V左右),根據(jù)我們先前的文章《超頻真的劃算么?深入研究CPU電壓頻率》,我們知道,CPU電壓對功耗的影響有多么巨大。
既然P55如此省電,即使考慮到顯卡滿載的情況,整套平臺的功耗應該也不會很大,一個400W的電源足以滿足一般的P55平臺配置。■<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