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自虐越歡樂 強大美國的“毀滅之路”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以《奇愛博士》為代表的“美蘇開戰(zhàn)”影視題材,必然以“互種蘑菇”作為結局 -- 在對等毀滅的恐怖平衡作用下,這是冷戰(zhàn)一旦變“熱”后必然的末日慘景。
隨著70年代后期華約軍事力量的劇烈擴張,不但西歐人民對柏林墻東側那6萬輛坦克組成的鐵甲洪流壓力很大,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民也覺得蘇聯不用核武器也可以平推自己 -- 之前美蘇兩方常規(guī)軍力基本是對等的,沒出現過這么離譜的差距。核戰(zhàn)爭沒有贏家,常規(guī)戰(zhàn)爭可以有,此時常規(guī)戰(zhàn)爭帶給美國人的恐懼感反倒更濃,也更具有現實性,《赤色黎明》正是這一時代的產物。
這部堪稱美式自虐題材的鼻祖盡管預算不足、制作粗糙,但蘇聯的“阿拉斯加方面軍”同古巴軍隊對美國進行的南北夾擊,與《現代戰(zhàn)爭2》中的“美軍定向腦殘系統”相比,還算是存在一定的邏輯真實性。
攻擊美國有多種戰(zhàn)斗方式,有些具備實戰(zhàn)的影子,有的十分天馬行空。
然而,讓在科羅拉多小鎮(zhèn)抵抗紅軍傘兵的那群高中生萬萬不能理解的是,不到30年后,美軍就淪落到了連一個尚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蕞爾小邦也抵抗不住的境地,他們更不會想到,這樣的題材居然可以大賣特賣。
其實,美國人對“自抽”題材如此熱衷,以至于發(fā)展到今天逮著誰都能虐自己、只要能滿足自抽條件可以對任何合理性和邏輯性選擇性失明的地步,并不是因為他們骨子里就存在自虐的基因,“自抽文化”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其實反映出了美國人心態(tài)在過去30年中的變化。
這種自虐固然有現實威脅的影子(就連《國土防線》這種無厘頭劇情,也在背景上點到了美國當下的經濟危機和在中東陷入的軍事泥潭),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居安思危式的自我反思,它的目的是娛樂。美國人敢于“自抽”的關鍵原因在于,那些銀幕上和顯示器中在自己領土上燒殺搶掠的野蠻侵略者,在現實中根本就威脅不到自己。
因此本質上說,“自抽”并不是滿足自虐狂們的受害者妄想,相反是一種極端的自大和自戀,一種對那些“潛在威脅”的不屑 -- 至少在《國土防線》中,我們看不到《赤色黎明》所表達的對現實的恐懼。在開了這個頭后,相信古巴、利比亞、伊朗、埃塞俄比亞,甚至是索馬里海盜都很快可以成為完成美國人自虐夢想的工具粉墨登場,至于“合理性”,其實觀眾和玩家都可以選擇性失明。
將紐約變成一片斷壁殘垣的《孤島危機2》,在911時期絕對是一部“反動透頂”的游戲。
其實,嘴上念叨著“獨孤求敗”的家伙,其實他們根本就不想敗,因為一旦敗了,它帶來的辨證否定顯然就超出了自虐題材所能承載的。
越自虐,越歡樂,以孤獨者的身份。■<
關注我們
